
2025年5月9日,莫斯科红场的胜利日阅兵现场,两位曾高悬于此的巨幅肖像——列宁与斯大林——意外缺席。这场本应聚焦二战胜利的庆典,却因两位历史巨人的"隐身"引发激烈争论。从老战士的困惑到年轻一代的迷茫,这场"历史沉默"背后,折射出俄罗斯在身份认同上的深层矛盾。
### **缺席背后:一场关于历史的拉锯战**
对于许多俄罗斯人而言,斯大林是卫国战争的"救世主"。1941年德军突袭苏联时,正是他在莫斯科的坚守,让这座象征城市成为反法西斯堡垒。历史档案显示,斯大林亲自主导的莫斯科保卫战扭转了战局,乌拉尔工业区在他推动下成为"军工心脏",为苏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坦克与火炮。"没有斯大林,苏联可能撑不过1941年冬天。"军事史学家伊万诺夫指出。
而列宁,则被视为苏联的"缔造者"。他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,为世界开辟了社会主义道路。其"土地归农、工厂归工"的理念,曾点燃无数劳动者的希望。但如今,这些历史功绩为何被"晾在一边"?
### **撕裂的共识:荣耀与阴影的双重遗产**
问题的复杂性在于,斯大林与列宁的遗产远非黑白分明。大清洗运动中数百万人的悲剧,让部分俄罗斯人难以忽视斯大林的暴政;而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,与当今俄罗斯的市场经济模式渐行渐远。
"年轻一代对苏联历史的情感淡漠,让这种撕裂更加明显。"社会学家娜塔莎观察到,如今的年轻人更关注就业与未来,而非意识形态。但75岁的二战老兵彼得罗夫却痛心疾首:"忘记斯大林,就是背叛历史!"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,现代俄罗斯试图在"欧洲国家"与"独特文明"间寻找平衡。总统府顾问近日坦言:"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才是属于当代俄罗斯的精神遗产。"
### **身份迷思:从红场到世界的困惑**
历史人物的"隐身",实则是俄罗斯在多重夹缝中的缩影。经济上依赖能源出口,文化上挣扎于传统与现代,外交上既想融入欧洲又需对抗西方——这种摇摆让历史叙事成为烫手山芋。
文化学者安德烈指出:"当我们在红场抹去列宁,却在圣彼得堡保留沙皇宫殿,说明俄罗斯仍在寻找自己的文化坐标。"而国际社会眼中,这种摇摆更削弱了其外交话语权:"一个连自己历史都说不清的国家,如何让世界相信其立场?"
### **寻找共识:历史课上的未来答案**
面对争议,部分智库提出"客观重构"方案:在历史教材中平衡呈现功过,在博物馆里展示完整档案,让新一代自己判断。正如历史学家索洛维约夫所说:"不是非黑即白的审判,而是让历史成为镜子。"
红场的沉默或许只是开始。当俄罗斯人重新审视列宁的革命理想与斯大林的战争遗产时,他们也在寻找那个更清晰的自我——一个既能尊重历史重量,又不被历史束缚的现代国家。
(完)